最近,刘恋带火了“智性恋”这个词,作为“智性恋”的代表,放弃北大考古系唯一的保研名额、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乐队主唱,双商在线的刘恋成了不少网友的“梦中情姐”。
不少人讨论智性恋、声称自己是“智性恋”。智性恋为什么那么火?它到底是什么?以及爱慕高智商人群就等同于智性恋吗?真正的智性恋是完全不看长相看内在吗?
智性恋(sapiosexual),英文来源于拉丁文中的 sapiens( 辨别,理解),词典上对它的定义是这样的:相比于外表,更容易被智商和精神特质吸引。
换句话说,相比于外表,智性恋更容易被一个人智商和逻辑思维吸引,如果你会忽略掉一个人的颜值,因为ta的高智商而爱上ta,那么你很有可能是一个智性恋。当然,这里的爱不是单纯的爱慕,而是产生了强烈的“冲动”。
同样是让暧昧升温,没有智性恋倾向的人更享受一起共赴的瞬间,在现实生活中的相处、接触中产生爱意。而智性恋的“上头”,可能只需要来一场社会科学的讨论。
英国的一项心理学研究也证实,智力确实是引起人性欲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西澳大学心理学教授 Gilles Gignac 在《智力》杂志上发表的研究,在受邀参与研究的383名受访者中,约有十分之一的人可能处于智力恋爱中,智商排名前10%的人最有可能被视为择偶市场上的佼佼者。
然而,类似的相关研究还不多见,智爱到底是特定的性取向群体还是一种文化现象仍有争议。在《泰晤士报》的报道和评论中,甚至有人倾向于将其视为一种拜物教,但爱情这个“东西”是建立在个人的文化资本和阶级基础上的。毕竟“智力”的定义太宽泛,很难做出简单粗暴的结论。
虽然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怀疑智性恋这种新型的性取向是否真的存在,但它作为一种爱的倾向自我表达的现象,在肉眼看来越来越普遍。如果你在交友平台上看到有人自称智力倾向,那么大概率意味着这个人的恋爱门槛很高,与普通人的需求不同,会相应地劝阻很多人。
或许,知性爱情的背后也反映了低欲望社会的一种社会状态。年轻人对真正的恋爱关系不太感兴趣,声称知性的恋爱只是日常自我满足、自我迷恋、自我麻醉的状态。那些想象中的爱神爱女神的知性女神,不一定都是高智商的人。他们只是在普通人的精神世界里被赋予了一种精神需求,来强调自己不平凡的爱情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