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鼠是仓鼠科的一类,包括五属,与其它老鼠比较,田鼠体型较结实,尾巴较短,眼睛和耳较其它鼠科小。田鼠可在多种环境中生活。 多为地栖种类,它们挖掘地下通道或在倒木、树根、岩石下的缝隙中做窝。有的白天活动,有的夜间活动,也有的昼夜活动。
田鼠是啮齿目仓鼠科田鼠亚科的通称。田鼠体型粗笨,多数为小型鼠类,个别达中等,四肢短,眼小,耳壳略显露于毛外;尾短,一般不超过体长之半,旅鼠、兔尾鼠、鼹形田鼠则甚短,不及后足长,麝鼠的尾因适应游泳,侧扁如舵;毛色差别很大,呈灰黄、沙黄、棕褐、棕灰等色;臼齿齿冠平坦,由许多左右交错的三角形齿环组成。
田鼠的繁衍能力很强,一只雌鼠年产68窝,每窝1020只,而幼鼠23个月就能生育。夏季是田鼠怀孕、产崽、分窝的高峰。当种群密度大时,有的田鼠会出现肝脏退化和神经错乱,甚至自相残杀。这种问题 在生物学上叫做种内斗争,看似残忍,但是对田鼠种群的生存却是有利的。
田鼠的栖息环境很广,从寒冷的冻土带直至亚热带。有栖息于草原、农田的田鼠和兔尾鼠;也有栖息于森林的林鼠和林旅鼠;还有栖息于高山的高山鼠;以及适于半水栖的水鼠和麝鼠。某些种类因适应特殊的环境,形态上产生了某些相应的特化。如以地下生活为主的鼹形田鼠,四肢短粗有力、爪发达、门齿粗壮,适于挖掘复杂的洞道,而眼、耳壳则很小;适于水栖的种类,后足趾间具半蹼,尾侧扁,利于游泳。
田鼠多为地栖种类,它们挖掘地下通道,或在倒木、树根、岩石下的缝隙中做窝。其中,一些种类数量变动很大,而旅鼠在数量高时还有迁徙的习性。
春季,鼠窝中存粮减少或吃尽,田鼠活动频繁,饥不择食。
夏季,田鼠处于怀孕、产崽、分窝高峰,活动猖獗,极力搜找吃食。
秋季,田鼠积极储粮,忙于奔波找食。
冬季,田鼠不冬眠,即使在雪夜,仍会出洞活动。
田鼠的天敌多为其捕食者,有猫咪头鹰、狐狸、猫咪等。一只猫咪头鹰在一个夏季可捕食1000只田鼠,相当于保护了一吨粮食。
岭南民间还流传「吃一鼠,当三鸡」的说法,形容田鼠的营养价值比鸡肉高。在广东,有人称田鼠曰嘉鹿、天鹿,当地有白灼鼠肉、蒸鼠肉、油焖香鼠片、芦笋炒鼠片、红焖田鼠煲等10几种吃法。 SARS爆发前,的餐馆都有田鼠出售,属热门菜式,更有一桌九道菜式的「田鼠宴」。 而SARS后,才忍痛禁食鼠肉。
两广,福建人在冬天吃活田鼠、夏天吃田鼠干,因为冬天田鼠肥美,适宜活吃;夏天田鼠较瘦,所以晒成田鼠干食用。
宁化老鼠干,实为田鼠干,系由人工捕捉的田鼠加工制成。田鼠抓来先去毛,再去肠肚,洗净后用谷壳或米糖熏烤,待烤成酱黄色即可。田鼠干不但美味可口,而且含蛋白质高,营养丰富。当地群众几乎都把吃老鼠干当做是一种享受。烹饪方法多是配以猪肉、冬笋,佐以大蒜、生姜、水酒,炒而食之。尤其是爱喝酒的人,更把它视为配酒之上品。
田鼠是实行终身一夫一妻制的“性情动物”。据英国《卫报》12月5日报道,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的学者专门对这种动物进行了跟踪,研究它们的大脑和行为,分析它们的爱情产生与消亡过程,结果学者们结合二者后发现,当雄田鼠和雌田鼠交配以后,雄田鼠就会一生一世忠于雌田鼠,每当这个时候,雄田鼠的大脑就会释放出大量多巴胺———一种名为“感觉良好”的化学物质。
研究带头人布兰登·阿拉戈纳将这种多巴胺戏称为“爱情的毒药”。当它们把这种化学物质注射到从来没有交配过的雄田鼠的大脑里时,发现这些小家伙马上放弃了对其它雌田鼠的追求,而是一心一意地只想获得那只早已倾心的雌田鼠的爱。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种多巴胺会改变田鼠大脑某一区域上的“沟渠”,这个区域为许多动物所拥有,包括人类。当已经有伴侣或曾有过伴侣的雄田鼠再次结识一个新异性时,它大脑里的这个区域就会发生剧烈变化,尽管这个时候雄田鼠大脑也会产生“爱情的毒药”这种化学物质,但是此时,该化学物质就会被已经改变的“沟渠”导向另一个神经元,导致雄田鼠无法对新异性燃起曾有的激情,遂变得冷淡起来。
阿拉戈纳认为,虽然田鼠的爱情生活和人类的并不一样,但是作用原理是共通的。也就是说,人类总是旧情难忘,实际上是多巴胺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