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的4种吃法 美味健康 山药的食疗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山药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保健食品,很多人都会吃山药来调理身体。山药营养价值高,经常食用山药有益健康,清肺止咳,滋肾养生。那么如何才能健康吃山药呢?让我们具体看一下。山药的健康吃法 炒山药在所有山药做法中,炒山药最有营养,也最美味。山药切成片,或在锅里用丝煸炒。由于加热时间短,营养成分特别是维生素C损失少。比如素的有山药炒木耳、西红柿炒山药,肉的有山药炒猪肉片、山药炒腰花、山药炒虾仁、山药炒鸡肉等等。清蒸山药如果你大病初愈,没有胃口,可以选择最简单的蒸法。山药去皮,切块,入锅蒸熟,然后蘸白糖。它新鲜、柔软、香甜可口。这种吃法口感软烂,也适合高血压、胃病等慢性病患者。喜欢甜品,体质较弱的女性也可以将山药放入水中焯一下,倒入煮好的蜂蜜,吃了之后滋阴养血。

煲山药粥煮粥时,加入山药片和几颗撕碎的红枣,最适合儿童和老人。因为这两类人嘴巴差,消化系统弱,山药粥容易消化。此外,脾胃虚弱或消化不良的人也适合喝山药粥。此外,还可以做花生山药粥、枸杞山药粥、桂圆山药粥、南瓜山药粥等等。炖山药山药炖鸡,健脾养胃,适合秋冬滋补,将山药切成段,放入高压锅中按鸡块三成熟,倒入山药段并加入枸杞等辅料,然后小火烧20分钟。用山药炖排骨,滋肾养精,排骨先用热水焯一下,然后洗净,放入锅中加水煮沸20分钟,加入切好的山药,加入其他材料调味,然后继续用中火煮15分钟。山药的食疗作用-调养脾胃随着天气越来越冷,一些脾胃虚弱的人经常会出现缺粮、腹胀、气短懒言、便溏、四肢乏力等症状。糯米10克、山药10克、大米100克、水适量煮粥;或者500克山药,一条河鱼,加入适量的盐、酒、姜、葱等调料一起煮汤。适用于脾虚引起的腹胀、腹泻。补益强身平时身体比较虚弱的人,要利用秋天的凉爽,来弥补冬天意想不到的需求。山药不辣,温而不燥,最适合老年人的需求。常吃山药有益无害。1~2个月每天吃山药100克左右。补肺润燥久病虚劳久咳,可服用山药调治。山药是补肺润燥的天然产品。临床上是治疗肺虚型慢性咳喘的良药,日剂量约250克。涩精止尿遗精、尿频都是肾虚引起的。山药能健脾补肾。提前吃山药可以防患于未然,对上述冬季容易加重的疾病大有裨益。吃的简单,不要限量,一直吃。5.滋润皮肤,消除干燥。山药能生津润燥,滋养皮肤和头发,因此具有美容作用。秋冬季节,皮肤极度干燥,使人头发干枯,失去容颜。因此,多吃山药可以滋润皮肤和头发。可以用500克山药煮粥,早晚经常喝。

山药的食疗方法 山药羊肉粥鲜山药200克,羊肉、粳米各150克。山药去皮切成小块,羊肉切成没有筋膜的块。将糯米放入锅中,加水煮沸。米开花时,先放下羊肉,煮十分钟,再放下山药,煮至汤汁浓浓香浓;或者可以和调料一起吃。这种粥有利于温阳滋阴养血、健脾益肾、强身健体、抗衰老的功效。可作为脾肾两虚的膳食补充剂,尤其适用于体虚气虚的儿童和老年人。山药炒蛋鲜山药250克,鸡蛋2个。山药去皮,洗净,切片;把鸡蛋打碎,打好。锅里的油加热到七成热的时候,放入姜丝,翻炒至香味浓郁,下山,将山药翻炒到一边,将鸡蛋倒入另一边,与山药搅拌均匀,加入盐和味精,翻炒几下,即可上桌。味道鲜美,健脾开胃。山药黄瓜粥山药60克,黄瓜150克,糯米50克。首先将山药加工成细粉;黄瓜洗净榨汁;加入糯米和水煮粥。粥熟后,加入山药粉和黄瓜汁,搅拌煮沸,即可食用。本品具有滋润皮肤的作用,适用于美容健身。山药汤山药、黄芪、熟地黄各15g,远志12g,石菖蒲10g。每日两次,水煎服。也可以按照这个方子的比例扩大剂量,把所有的药晒干,研成细末,用蜂蜜制成药丸,每次8克,早晚空腹服用一次,温开水送服。它能补气养阴、安神益智,用于神经衰弱、精神萎靡、失眠健忘、气短乏力。010年至1010年,中老年人肾阳虚,出现畏寒、腰膝酸软、阳痿早泄、手脚冰凉等症状。配山药30克,肉桂5克,花椒3克,公鸡1只,调料少许,有补肾壮阳的功效。宰杀公鸡,洗净切块,加入各种草药和调味料,炖1小时,吃肉喝汤。

010年至1010年,中老年人出现消化不良腹泻、便溏腹泻、全身无力、心悸气短等症状。又取了山药30克(或鲜山药100克)、莲子15克、芡实15克、薏米15克和大米100克。具有益气健脾、补中止泻的功效。上述药物和大米加适量水,煮成粥食用。山药炖小鸡,肾阳虚、腰膝酸软、胃寒肢冷、性功能低下的中老年人用山药30g、枸杞20g、韭菜籽15g、羊肉100g。具有补肾壮阳、增强性功能的功效。羊肉洗净,切成小块。和所有药物一起煮1小时。加入适当的调料,吃肉和汤。

山药的4种吃法 美味健康 山药的食疗方法

页面更新:09-07

标签: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免责声明: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叼婆网 苏ICP备19037501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