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训练者要了解解剖学知识,但是也要记住人体的复杂和神秘远远不是解剖学可以解释。实际上全世界范围内,瑜伽老师可以很粗略地被分到两个阵营里,一类瑜伽老师对现今在瑜伽课和瑜伽训练中给出很多具体的基于解剖学的提示非常不以为然,认为训练者主要靠内在知觉,不可能顾及那么多被外部提示的细节;但同时另外一类老师会非常有激情的评论说了解基础的解剖学知识并把训练建立在科学的顺位上是绝对必要的,这样做不仅可以避免受伤,还可以大幅度地提高训练的效率。
实际上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换一个角度来看,现在在瑜伽训练或教学中往往我们强调的更多是How - 怎样做这个体式, 瑜伽课的引导词大多是这个位置要咋样那个位置要咋样 ... 但是在训练中很少有关于Why的提示和知识-就是做这个下犬,做这个三角,到底做啥,要产生啥作用和影响。所以大多数学生可以大致知道体式的顺序,和每个身体在体式中位置怎样摆,但是多数的瑜伽训练者和爱好者对于我们为啥要做一个特定的体式都没有太多的了解。这也造成了一个现象,就是大家更多追求体式外部看起来怎样,但是却对体式的功能和作用知之甚少从而漠不关心.
这篇文章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不一样的角度: 就是如果我们能更多地了解一个体式到底要达到的目的是啥,我们就能更好地自我指导自己的训练,或者是引导学生的训练,从而让体式的外观更有意义。毕竟我们的瑜伽体式训练不是为了拍牛叉的照片,而是为了对我们的身心灵产生正能量的影响。举个例子,如果我们认为下犬式是“休息”的体式,那我们训练的时候就会意图达到“休息”,不仅错过了下犬式本应该达到的目的,反而会放松进入亚休息状态,这样就给训练打了折扣。我们的训练不论做的是怎样的体式,不论是难是易, 都是有其具体的原因,不然我们做这个体式不就是为了给外人表演吗?
写到这里应该有不一样的声音了:少问为啥,闷头练吧,都会来的。 这个也是我的座右铭,但是我还是认为能早点来的为啥非要等呢? 能不受伤就来的,为啥非要受伤后再来呢? 如果把这个教导当成教条,那就没有必要了。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我们怎样知道体式的作用和功能呢? 这里简述一下最基础的原则: 就是首先要观察脊柱的位置, 因为脊柱位置为体式要达成啥样的身体功能提供最直接的提示。比如Utthita Trikonasana三角式基于它的脊柱位置可以看成是侧弯体式,这样我们就知道它和其他的侧弯体式一样的功能如拉伸身体的侧面, 帮助加深呼吸,打开胸腔等侧弯的主要功能, 虽然它也有开胯打开髋外旋肌的功能。 Janu Sirsasana 头碰膝前屈虽然有一点侧弯,但是整体来说它肯定属于前屈体式; Adho Mukha Svanasana下犬看上去有前屈的特征,但是它的脊柱位置告诉我们这是个脊柱延伸体式。 这样我们有了这些分类概念就可以大致了解这些体式可以达到啥样的目的,于是我们的训练安排和训练的执行就会更加有针对性。
下面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归类一下,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不同的体式分类及其每大类的作用, 主要从前屈、后弯、扭转、侧弯、脊柱延伸方面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