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入殓师》是一部比较早的电影了,但是最近它又重新上映了,还是修复版的,有不少人去电影院里重温这个电影。今天就跟大家聊聊,《入殓师》为什么后劲这么足?
《入殓师》是荣获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的作品,豆瓣评分高达8.9,有26万人给出了5星好评。影片最特殊之处是它的题材,聚焦入殓师的生活,凝视死亡,思考活着的意义,洞察爱与责任的价值。
故事其实很简单,小林大悟自幼儿园起,就被父亲强迫学习大提琴演奏,可当他有一天买了昂贵的琴,正准备大展宏图时,命运和他开了不大不小的玩笑。仅仅经历了4个月的管弦乐演奏,乐团就解散了。
面对生活的严酷考验,大悟不再相信自己的才华,为了可以养活自己,他成为了一名入殓师。零距离触碰死亡,一次次见证最后的告别,遭遇妻子和别人不解的异样眼光。对《入殓师》的解读,第一重问题是职业偏见。
13年前,电影《入殓师》一经上映,就凭借其动人的故事与情感,成为享誉国际的治愈佳作、无数影迷心中的必看经典。死亡,一直是东方文化中非常忌讳的话题。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佛教讲来生,而在今生与来世之间,该如何跨过死亡这道门槛?
电影中,有这么一句台词,“死亡是一扇门,它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从这句台词入手,我们窥见了导演泷田洋二郎看待死亡的态度。那是一种不同于任何宗教的、饱含自然主义精神的东方式的含蓄与温存。
在一次次面对逝者的时候,被无限放大。本木雅弘饰演的男主角小林大悟默默地为死者梳洗、换上干净体面的衣服,甚至最后为死者涂上生前最爱的口红。
这种充满日常细节的琐碎事情,反而让“死亡”这个冰冷的时刻具有了人间的温度。在冷暖之间,是逝者与亲人之间剪不断的情感羁绊。
《入殓师》深入地探讨了生与死的关系,也让更多人了解到了入殓师这一职业,更多的人意识到生命的意义。虽然这是一部日本电影,它却让全球的观众为之动容。